2010年6月12日 星期六

《我們家在康樂里》媒觀志工 貳次聚

媒觀志工 貳次聚
.與會日期:2010.06.12六 0930~1230
.出席夥伴:可拉,小怪,泓瑜,尚泊,惠中,冠吟,思吟,君容,牧民,蘇琪,顥文,曉青
.活動內容:《我們家在康樂里》紀錄片放映+映後討論+泓瑜座談分享+……
.紀錄:卓曉青


「我都不知道中山區發生過這些事情。」尚泊家住在迪化街一帶,屬中山區行政區域,也就是《我們家在康樂里》場景所在。此片在民國86年時拍攝,可拉說片子的運鏡、紀錄事件、問問題的方式跟現在很不一樣;冠吟則欣賞片子的脈絡很清楚,讓觀眾可以很容易進入狀況,了解片子要表達的思想。

然而,13年後的我們,看著《我們家在康樂里》,透過紀錄影像才了解,綠意的14、15號公園背後,是用置里民於死地的方式換來的。民眾對政府蓋公園的決策,多能認同也感到開心,「但如果社會上能多一些民眾了解,這座公園的誕生要用很多人的犧牲去換,也許抵抗的力量會大一些。」小怪和君容不約而同的表示。

「政治人物究竟為康樂里做了什麼?」哈拿不置可否的認為政治人物只是消費、利用議題;泓瑜提出政府根本還沒把公園規劃好,就要先趕人,「先建後拆」虛晃一招,恐怕是圖利建(奸)商,讓建案因為公園綠地再價翻數倍。當然,牧民指出,看完這部片可以知道拆與被拆兩造的對立,卻沒看到紀錄者讓政治人物有發聲的機會,多是運動的紀錄,當然不會知道公部門做了什麼。

拍攝者一定是帶著特定的立場作紀錄,片中滿載對時任市長陳水扁的不滿,多數人將退休老兵與外省人等同國民黨畫上等號,因此在里民前往議場抗議、拆遷前的晚會,林晉章、陳玉梅、馬英九等國民黨人士的現身說法也就顯得理所當然、民進黨人士在片中幾近消音更是合情合理。不過,影片剛開頭即說:外省人在這塊區域只占了1/4到1/3,並非想當然爾的直覺此區就是國民黨票倉。


但「城市空間必然透過政治實踐」曉青引用片中學者說的話,認為就都市規劃、陳情遊說、快速喚起社會注意力等面向來看,不能否認公共事務運行的場域是政治,雖然政治人物之所以著力於議題,有時候也是為了曝光、各取所需,但,究竟有沒有真正撼動什麼,有待檢驗。

理想是否會隨著位置的改變失落?顥文提出,時任執政者多是社會運動出身,怎麼會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尚泊表示,我們知道是政府幹了這些事,卻不曉得要找誰報仇,尤其當公職人員也是人在江湖,為謀一口飯吃地「奉命行事」,即使支持里民,難不成要以辭職的方式聲援?再說,後來補上職位的人,還不是得面臨同樣的兩難,因此,必需要徹底質疑整個體制。雖然冠吟認為,此片比起上回《資本主義:一個愛的故事》好懂許多,顥文則希望如果能Michael Moore式地追查到更多線索,呈現更多實證的官商勾結資料會更好。


蘇琪在片中看到社會對貧窮的歧視,就像思瑩也提到,為何有報章雜誌會說康樂里是「北市之恥」。如果市民對都市的想像,多侷限在整潔、明亮,一如《農村再生條例》中提出社區若有妨礙整體景觀的窳陋處,地主就必須改善,試問,有什麼標準可以判斷窳陋否?台北拚花博,強打「台北好好看」,但一座城市如果失去了歷史,只是盲目的向前進,豈不空虛。

尚泊談到都市更新,他分享,建商的業務口才都很好,很積極的拜訪家戶談都市更新。「他會跟你說很多優沃的條件,不過還好我爸也很精打細算,他知道建商賺的更多。」

《我們家在康樂里》之前,或許不曉得一座公園的誕生是如何,但透過影片,看到曾經發生過拆除居所、毀滅家園、拔去與土地歷史的連結,當「台北好好看」、「都市更新」、「容積率兩倍」等情事不斷上演在城市進步的步伐中,得思索:以我的身份,可以做些什麼?

平時多關心身邊的公共事務,也許是最老套、但也最為懇實的方式之一。製作這部片子的人們,13年後的今天,仍然在同樣的戰鬥位置,我們,也得就自己的位置準備出發才行。

2010年6月8日 星期二

活動紀錄─【相見歡】



時間:2010.05.29(六),10:00-12:45
人員:芳閔、泓瑜、尚泊、冠吟、曉青、惠中、琬尹

內容:
夏季志工活動的第一次聚會於5月29日順利展開。相見歡的過程,除了媒觀志工行列中的四位老面孔,這次來了三位新同學。在各自的自我介紹之後,大家聊一聊彼此跟媒體有關的經驗,曉青談到剛進入媒觀,因為對音樂有興趣,而接觸LIVE HOUSE合法化的議題,也分享去年志工活動中,邀請音地大地的小型講座;尚泊因為對22K專案有了解,也曾因此接受雜誌的訪談;在彰化念書的泓瑜,曾參加媒觀營隊,現為該校的傳播社社長,也在校內辦一份校園報紙;久違的惠中,即將高中畢業,為烏鴉幫中學校園民主促進會的一員,惠中說烏鴉幫也即將有報紙,下次會帶創刊號來跟大家分享;芳閔大一參加媒觀的活動,對相關議題有興趣,原本希望能夠到媒觀來實習,看到志工的活動招募便直接來參加;冠吟分享到最近選修紀錄片課程在拍攝的對象,琬尹聊一聊過去曾在媒觀志工活動的經驗,例如:會訊的寫訪、參與遊行、諾努克環境音樂季的媒觀擺攤…。

對談之後,觀賞《資本主義:一個愛情故事》,長達兩個小時的紀錄片裡,大家跟著導演michael moore的論述和舉證一步步看見美國現今資本主義的樣貌,並隨michael moore的幽默與諷刺,看見他反叛方式。

在映後的討論中,冠吟認為,在這部片子中,micheal moore提出的或許只是詮釋資本主義的一種方式,尚泊則說但他卻因為這部片子更加理解美國先前經濟危機的脈絡,惠中認為導演真是太酷了,不論是直接到華爾街大廈堵那些企業的高官,要他們把錢交出來,實施公民逮捕的橋段也都很有趣;琬尹也回應,在micheal moore先前的紀錄片裡,其實也有真正的行動,像是《科倫拜校園事件》跟《健保真要命》裡面,有直接帶著學生槓上槍枝公司,帶沒有健保的人集體到古巴看病;曉青也提到,在micheal moore的紀錄片裡,他都會毫不吝嗇的露臉,直接的發表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琬尹也提到,在這期的志工活動中,我們會看到很多紀錄片,而micheal moore的這部是唯一一部歐美的紀錄片,或許我們也可以觀察到這些紀錄片的形式與切入的角度和模式有甚麼不同。泓瑜提到,以前他有上過相關的課,他認為資本主義並沒有這麼最大惡極,例如中國實施多年的共產生活,卻也必須要仰賴資本主義才能使民生的水平有提升;芳閔則提到雖然在學校上到和經濟有關的課,但這部紀錄片就像一個實際的例子,很精彩。

紀錄片的尾聲,michael moore對華爾街的大廈圍上封條,指控這裡是犯罪現場,達到一種鬧劇式荒謬感,最後,他說:我實在是不能再這樣繼續下去了,除非正在觀看這部電影的人能夠加入,我希望你會!

第一次的志工相見歡,就在micheal moore的行動呼喚中,結束了。惠中依舊要去趕火車回新竹,大家告訴泓瑜怎麼到台大新聞所比較快,好讓他趕上馮建三的講座;跟芳閔道再見後,剩下四人,一起到師大夜市吃雞腿便當。

幸好志工活動結束時,一早的滂沱大雨已經停止,好讓大家可以順利的前往下一個地方。
下次聚會時間:06月12日。